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曾说:“宾尝闻之孙真人(孙思邈)曰,不知易,不足以言太医。”医易相通的思想,已经为古今中外学者所公认。本书收录了有关古代名医论述中医与周易的著作十数部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、《医旨绪余》、《类经图翼》、《类经附翼》、《群经见智录》为节选本) ,希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易学与医学之间的渊源。《中西汇通医经精义》,对中西医汇通学派影响颇大,我们也一并收录于后。
凡欲为大医,必须谙《素问》、《甲乙》、《黄帝针经》、明堂流注,十二经脉、三部九候、五脏六腑、表里孔穴,《本草》、《药对》,张仲景、王叔和、阮河南、范东阳、张苗、靳邵等诸部经方。又须妙解阴阳禄命、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、周易六壬,并须精熟。如此乃得为大医。若不尔者,如无目夜游,动致颠殒。次须熟读此方,寻思妙理,留意研究,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。又须涉猎群书,何者?若不读五经,不知有仁义之道;不读三史,不知有古今之事;不读诸子百家,则不能默而识之;不读《内经》,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;不读庄老,不能任真体运,则吉凶拘忌,触涂而生。至于五行休旺,七耀天文,并须探赜,若能具而学之,则医道无所滞碍,而尽善尽美者矣。
张湛曰:夫经方之难精,由来尚矣。今病有内同而外异,亦有内异而外同,故五脏六腑之盈虚,血脉荣卫之通塞,固非耳目之所察,必先诊候以审之。而寸口关尺,有浮沉弦紧之乱,腧穴流注,有高下浅深之差,肌肤筋骨,有厚薄刚柔之异,唯用心精微者,始可与言于兹矣。今以至精至微之事,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,岂不殆哉!若盈而益之,虚而损之,通而彻之,塞而雍之,寒而冷之,热而温之,是重加其疾,而望其生,吾见其死矣。故医方卜筮,艺能之难精者也。既非神授,何以得其幽微?世有愚者,读方三年,便谓天下无病可治,及治病三年,乃知天下无方可用。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,精勤不倦,不得道听途说,而言医道已了,深自误哉!





谢谢分享
谢谢 分享